旅客与车夫议价
连日来,中区一带仍可见源源不绝的客流穿梭各街区。市面畅旺,有人做到冇停手,但夕阳行业、从业者趋老龄化的三轮车夫,仍然“吊盐水”,众车夫祈愿新一年续获当局支持。议员、工联总会副理事长梁孙旭建言当局藉一些文旅或滨海项目,创设经营条件,助业者延续此项小城旅游品牌。近日,从内地及香港等访澳的旅客络绎不绝。以葡京酒店及新葡京酒店为例,昨轮候搭乘“发财巴”及的士者众,但分别于两处专区停泊的多架三轮车,乏人问津,部分旅客问询车夫车资、路线等后,始终没有选择搭乘。三轮车工会理事长、资深车夫何华福慨叹,今年春节旅客量激增,部分行业守得云开“赚到笑”,但很多行业,包括他们的行业在内,未完全受惠。除初一至初七较多旅客选搭三轮车外,其他日子皆“食白果”,对此艰难日子甚感无奈。目前,三轮车主要从葡京酒店或新葡京酒店专区出发,经苏亚雷斯大马路、南湾湖景大马路再转入西湾,让乘客沿途感受休闲社区风情。其后转至妈阁庙,待祈福后,经内港转入新马路,方便旅客步行至牌坊畅游。每辆车可乘搭2至3人,每程300元至350元不等,以内地旅客选乘居多。时至今日,仍坚持经营的三轮车数量仅30辆左右,很多都“七痨八伤”,外貌残旧,只简单添加遮雨篷作上盖。每逢横风横雨,或极冷、极热天气,“想揾个客都难”。车夫大多老龄化,60岁已属最年轻的一批,且甚少年轻人入行,早已青黄不接。若当局再不出手支援,包括推出鼓励措施或津助之类,恐从业人员越来越少,无助延续这项旅游品牌。长期关注该行业前景的梁孙旭认为,三轮车虽是本澳的夕阳行业,却是一种具有旅游特色的游览交通工具,且有70多年的悠久历史,全盛时期从业员高达一千余人,分日夜更工作。随着社会发展,逐渐式微,实际从业人员亦萎缩。三轮车夫大多熟悉小城景点,更懂掌故、趣闻、逸事,解说时很受旅客欢迎。当局为支持行业生存和推广旅游,曾于2011年以购买服务形式,在部分景点展示三轮车和提供搭载旅客短暂游览,及后因受惠人少及一些原因等停止计划。
梁孙旭认为,疫情期间,三轮车夫虽受惠经援措施,但期间零收入,从业人员生计艰难。如今疫情防控措施放宽,但据从业人员反映,即使旅客量增,仍难发市,每日最多一至两个客。从业人员年龄偏大,很难转业;受交通条件限制,发展亦不容易。关注该行业后继难有人,希望政府多关顾他们,藉推出一些文旅或滨海项目,为他们创造经营条件。可参考内地协助三轮车夫过渡的政策,例如优化交通结构、支持三轮车夫转行,可通过政府用收购方式回收市内的三轮车,在期限内主动交车并办理收购手续的还可得到奖励,值得借镜。更希望当局考虑重启购买服务,优化实施方式,让更多从业员可受惠,透过提供搭载旅客游览的服务,助力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。
现时,三轮车只保留作为一种城市记忆和旅游体验的方式。文物大使协会会长刘瀚邦认为,随着澳门的旅游模式正以精细、深度和体验为主的方向发展,三轮车具潜力成为一种让旅客接近社区、历史和文化的客制化旅游配套,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元素,并助其历史和功能延续下去。刘瀚邦指出,澳门的三轮车是一种城市符号,能勾起人们对澳门的休闲印象,也符合澳门作为世旅中心的城市定位。三轮车的速度和与车夫的直接交流机会,能让旅客更直接地接触到澳门的环境和资讯。因此,三轮车服务的质量和体验,是乘客对澳门印象的重要构成环节。考虑到三轮车的特性,较适合在平坦而车流量小的道路上行驶,例如传统的南、西湾湖海岸线,已是著名的三轮车路线之一。刘瀚邦建议,如条件许可,可开发更多社区和海岸主题游路线,如在非繁忙时段可沿营地大街、十月初五街等内港昔日的海岸线探索,或在新口岸海滨休憩区以至日后新填海区的沿海景观路线等,结合路线上不同建筑、人文景观和对岸远景解说。为此,有必要持续增强车夫的素质培训,从而提高乘客的体验质量。针对三轮车是个人游为主的产品,旅客更需要能简单清晰地取得可靠的三轮车服务内容和资讯。日后除在口岸、景点和交通枢纽等提供集合点和解说资讯外,可针对三轮车主题和特色路线制作小册子和专题网页,提高服务资讯的曝光度和透明度。业界亦可结合资讯和智慧科技,透过网上预约和咨询系统来安排并配合旅客的需要,以助协调和统筹人车资源,提高经营效率。